36岁男子脑干出血+脑梗,抢救后意识清醒却全身瘫痪,看中西医联合攻关斩断“闭锁”
作者:佚名 来源: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时间:2025-09-26
36岁的王先生(化姓),常年饮食无度、作息颠倒,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可他总觉得自己年轻力壮,从未将这些“小毛病”放在心上。平静的生活在5月11日被彻底打破。
当天下午,王先生与朋友聊天时,突然感到头晕,起初他以为是疲劳所致,没太在意,可短短5分钟内,头晕症状急剧加重,意识逐渐模糊,最终完全丧失意识,无论朋友如何呼喊都毫无回应。朋友立即拨打120,在送往医院的救护车上,王先生又先后呕吐数次,呕吐物均为胃中食物,情况愈发危急。当急救车抵达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时,一场与死神赛跑的生死救援,就此拉开序幕。
急诊冲锋:与死神抢时间的“黄金时刻”
王先生被送到北京中医医院急诊科时已陷入深度昏迷,双侧瞳孔对光反射迟钝,喉头不断涌出胃内容物,呼吸浅促,生命体征极不稳定。急诊科主任医师曲志成第一时间带领团队赶到抢救现场,医护人员各司其职,迅速为王先生清理口腔及气道分泌物,进行心电监护、吸氧、抽血,并准备头部CT......
医务人员发现王先生自主呼吸难以维持,随时可能出现呼吸骤停,必须立即建立人工气道。而王先生身高175cm,体重超过100kg,颈部短粗、下颌后缩的肥胖体征,给经口气管插管带来极大阻碍。更危急的是,他仍处于频繁呕吐状态,胃内容物不断反流至口腔,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窒息或吸入性肺炎。曲志成立即决定尝试经口气管插管,同时准备紧急气管切开包,并立即联系麻醉科,开展经鼻气管插管支援。
建立人工气道后,后续检查迅速推进,头部CT结果让医护人员心头一紧:脑干出血,出血量达3.1ml。脑干是人体的“生命中枢”,负责呼吸、心跳等重要生理功能,当时虽无外科干预指征,但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危及生命。为了进一步加强治疗,王先生被收入重症医学科。
重症医学科接力:中西医协同挽救危局
时间就是生命,重症医学科结合专科会诊意见,迅速制定精细的治疗方案。患者发热、昏迷、腹胀、口气臭秽等症状,舌红苔黄、脉滑数,采用了《古今录验》续命汤送服安宫牛黄丸的治疗方案。同时采取醒脑开窍的针刺治疗。一场中西医协同作战的救治攻坚战,就此全面展开。
急诊危重症诊疗中心学术带头人刘清泉多次查房指导,精细化调整医疗方案,急诊危重症诊疗中心负责人郭伟针对于感染问题,专门指导治疗。经过三天日夜不休的精心救治,奇迹终于悄然降临——王先生逐渐从昏迷中苏醒,呼之能睁眼,生命终于被挽回,意识状态也越来越好,理解能力完好无损。但一直处于持续的肢体软瘫状态,自主呼吸无力,四肢肌力0级,连最轻微的抬手、抬脚动作都无法完成。更让人担忧的是,尝试为他降低呼吸机参数、准备脱机时,他的呼吸很快就变得急促、微弱,血氧饱和度随之下降,根本无法维持正常的自主呼吸。
确诊与抉择:直面“闭锁综合征”挑战
为了进一步明确病情,重症医学科团队为王先生安排头颅核磁共振检查,影像显示脑干出现大面积梗死,梗死区域累及脑桥基底部,恰好覆盖了控制肢体运动的皮质脊髓束与皮质脑干束,这正是“闭锁综合征”的典型影像学表现,这是一种极其凶险的病症:患者意识完全清醒,却如同被“囚禁”在自己的身体里,除部分人保留眼球垂直运动与眨眼功能外,全身运动功能几乎丧失殆尽,说话、吞咽等基础动作皆无法完成。临床数据显示,这类患者预后极差,多数人长期陷入“植物状态”或终身依赖呼吸机,即便有幸存活,能恢复部分运动功能人群也极少。
为了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后续治疗方案的科学性,医院邀请北京天坛医院的神经科专家进行远程会诊。天坛医院专家结合患者病史、发病过程、治疗经过、临床表现及各项检查结果以及核磁共振影像和患者苏醒后的视频资料等信息分析后指出:患者存在明确的脑干出血后继发梗死,意识清醒但运动功能完全丧失,符合“闭锁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且因梗死范围较大,后续康复难度极高,预后不容乐观。
当家属得知诊断结果后,再次陷入绝望,甚至有了放弃治疗的念头。可当医护人员每次走到王先生病床前,都能看到他眼中那抹从未熄灭的求生光芒,这份强烈的求生欲深深打动了医疗团队,医疗团队毅然决定再拼一把!
在多次脱机尝试失败后,团队当机立断实施气管切开术,为后续治疗打通关键通道。
多科协作:匠心救治点亮生命希望
王先生被转入急诊危重症中心的亚重症病房继续治疗,亚重症病房团队继续以“行气开窍为先,化痰通络为要,益气活血贯穿始终”的中医治疗总纲,中药干预以“通”为用,针刺以“动”为目标,配合康复被动练习。
日复一日的坚持换来了显著成效:6月24日,王先生的右侧大拇指竟然能轻微内收——这个微小的动作,让所有人都看到了希望的曙光。针对患者近期出现的痰液引流困难,感染反复问题,急诊危重症中心团队迅速调整策略,将王先生再次收入重症医学科,进行更高级的呼吸支持和气道管理,开展针对性的康复治疗,以期尽早实现封堵气切套管,实现生活能力的恢复。
在中医干预上,团队依据病症、舌脉,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为神经功能修复和肢体活动恢复提供动力;针灸治疗促进肢体感觉与神经功能恢复。呼吸功能训练成为重中之重。重症医学科团队为王先生制定了“阶梯式脱机计划”,同时配合针灸诊疗中心提供的专业的呼吸康复练习。
7月17日,入院2个月后,王先生成功封堵气切套管,重新实现经口发声,他封堵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谢谢”,虽然声音还有些微弱,却足以让在场的医护人员振奋鼓舞,这是他与世界重新“对话”的标志,更是无数个日夜坚守与协作的最好回报。
悉心护理:人文关怀赋能康复
针灸诊疗中心康复团队也同步加强介入力度,专门为王先生调配了站立床,配合呼吸训练间隙,让他进行30分钟站立训练——医护人员将他扶上站立床,通过设备缓慢抬高床面,帮助他适应体位变化,改善下肢血液循环;同时配合进行抬臂、坐立练习,逐步过渡到“无支撑坐立”。
与此同时,考虑到患者此时右手的活动范围最好,可以适当抬举但仍然够不着口鼻,重症医学科护士长李学艳和护理团队专门为王先生发明了“自主饮水方案”——注射器去掉针头后连接延长管,将延长管的一端轻轻放在王先生的嘴边,另一端连接装有温水的注射器,然后指导王先生用能动的右侧大拇指推动注射器活塞——经过多次练习,王先生终于能自己控制推注速度,一口一口喝到温水。悉心的护理和人文关怀,使王先生更加坚定了康复达到信念,恢复的速度越来越快。
转出ICU:生命在坚持与协作中绽放光彩
距离生死一线的3个月后,王先生不仅能够顺利经口进食,四肢活动能力大幅恢复,语言功能也逐渐恢复,能简单回答问题,与家人正常交流。这场跨越急诊科、重症医学科、亚重症病房、针灸诊疗中心、麻醉科等多个科室的生命救援,终于迎来了圆满的结局。王先生从脑干出血、生命垂危,到确诊“闭锁综合征”陷入绝境,再到在中西医协同治疗和多科团队的共同努力下,逐渐恢复生活能力,重新触摸这个熟悉又陌生的世界。
这场救援,不仅让一个“被锁”的灵魂重新连接世界,更印证了医学的边界在坚持与创新中不断突破,医学的温度藏在每一次“再试一次”的努力里。
原文链接:https://wjw.beijing.gov.cn/xwzx_20031/jcdt/202509/t20250926_421143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