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胃癌伴多发转移,北京中医医院多学科联手为50岁的他搏出生路
作者:佚名 来源: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时间:2025-10-10
当50岁的温先生(化姓)捧着那张写着"胃体低分化腺癌伴多发转移"的诊断书时,他的手止不住地颤抖。"癌"这个字像一记重锤,狠狠砸在他的心上。1月起,他因腹胀在各大医院多次就诊,均以"肝硬化、腹水"进行保守治疗,而腹水"可见异型细胞,考虑腺癌"的病理结果让温先生一度陷入绝望,体重在一个月内下降了10公斤。尽管他病情已属晚期,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医护团队没有放弃,一场生命接力在多科室间悄然展开。
绝处逢生:肿瘤科化疗赢得手术机会
在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外科诊疗中心主任杨国旺团队的指导下,温先生先后接受了数周期腹腔灌注及口服药物化疗,后升级为免疫联合化疗。
化疗期间,温先生出现了恶心、乏力等副作用,但在医护团队的精心调理下,他都坚持了下来。令人惊喜的是,治疗后腹水明显减少,肿瘤标志物下降,影像学评估为疾病稳定(SD)。
肿瘤内科的精准治疗,为外科手术创造了宝贵窗口。原本不具备手术条件的他,等来了难得的手术机会,晚期胃癌不再是手术绝对禁忌。
多学科会诊:为复杂手术保驾护航
患者基础病复杂,既往有胃大部切除史,且肿瘤广泛侵犯胰腺、脾脏、结肠、膀胱等多个脏器,手术难度极大。普外科副主任叶晋生第一时间启动多学科会诊(MDT),各科室专家提出了专业而具体的诊疗意见:
肿瘤科:复盘化疗效果,明确肿瘤退缩情况(CAP-TRG2级,仍有残存肿瘤细胞),提示手术需尽可能切除可见病灶。
麻醉科:评估心肺功能,考虑到患者化疗后身体状态,制定“小剂量诱导+多模式镇痛”方案,降低麻醉风险。
重症医学科:提前规划术后48小时监护重点,备好呼吸支持、循环稳定设备。
泌尿外科:针对膀胱转移灶,讨论膀胱部分切除范围及输尿管支架置入细节。
肝病科:协助评估肝转移灶切除可行性,确保肝创面止血安全。
消化科:建议术中留置空肠营养管,术后24小时开始早期肠内营养,从小剂量低速开始,逐渐增加,同时补充谷氨酰胺等肠道营养剂。
营养科:制定术前营养支持方案,提升患者手术耐受力。
叶晋生综合各科意见后认为,虽然手术范围极大,但患者年轻,转化治疗效果良好,各科室都做好了充分准备,有信心为他争取生机。叶晋生耐心细致的交谈也让患者及家属焦虑的心情平静了下来。
手术鏖战:9小时切除9处病灶
手术当日,医疗团队为温先生施行了近9小时手术,切除范围涉及9处病灶,清除转移淋巴结,并完成消化道重建与输尿管支架置入。
中西医协同:7天实现经口进食
术后,医疗团队采用中西医结合康复方案:西医方面给予抗感染、抑酸、抑酶、肠外营养支持;中医方面予以"人参大黄汤"加减通腑泄浊、益气健脾,配合穴位贴敷、艾灸等治疗。
护士每天为患者进行脐周芒硝袋外敷,利用其软坚散结之效消除腹腔肿胀;同时在足三里、中脘穴贴敷理气通腹药膏,促进胃肠蠕动。术后患者恢复顺利,第7天已可经口进流食,未出现吻合口漏、出血、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术后再启MDT制定个体化后续治疗方案
当术后病理证实为低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时,各科专家围绕温先生当前病情及病理结果再一次展开深入讨论。
肿瘤科专家根据基因检测结果(PD-L1CPS=10,pMMR,HER2阴性等),提出了术后辅助化疗+免疫维持治疗的建议,同时配合调理脾胃的中药方案;营养科制定了详细的饮食方案;药学部针对患者个体病情完善相关药物治疗方案。
经过充分讨论,医疗团队为温先生重新制定了个性化术后治疗方案及下一步化疗方案。温先生于术后第3周顺利出院,出院前已能经口进食半流质食物,体重较前增加,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出院那天,温先生握着叶晋生的手久久不愿松开:“是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让我有机会继续陪伴家人。”
胃癌如何诊断与治疗?
胃癌如何诊断?
1.胃镜+活检:是确诊的金标准,可以直接观察病变并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2.增强CT/MRI/PET-CT:可以全面评估肿瘤范围、转移情况,为分期提供依据。
3.腹腔积液细胞学检查:明确有无腹腔转移,指导治疗选择。
4.免疫组化与基因检测:检测HER2、PD-L1、MMR等指标,指导靶向、免疫治疗。
哪些胃癌患者需要MDT?
1.晚期或转移性胃癌患者。
2.肿瘤侵犯周围多个器官的局部进展期患者。
3.基础疾病多、手术风险高的高龄患者。
4.转化治疗后寻求手术机会的患者。
5.术后复发或疑难病例患者。
胃癌的治疗手段有哪些?
1.手术切除:包括根治性胃切除+淋巴结清扫。
2.化疗:包括术前新辅助化疗、术后辅助化疗、晚期姑息化疗。
3.靶向治疗:适用于HER2阳性、Claudin18.2阳性等患者。
4.免疫治疗:PD-L1高表达、dMMR/MSI-H患者获益明显。
5.中西医结合:中医药在减轻化疗副作用、促进康复方面优势突出。
MDT能给患者带来什么?
1.避免单科治疗的局限性,提供全方位诊疗服务。
2.提高诊断准确性,避免误诊漏诊。
3.制定最优治疗路径,避免治疗不足或过度治疗。
4.避免不必要的治疗,节省医疗费用。
5.提升生存质量和生存期,让患者受益最大化。
原文链接:https://wjw.beijing.gov.cn/xwzx_20031/jcdt/202510/t20251010_421985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