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肛”愁 一招解“秘”——北京中医医院肛肠科舒适化诊疗体系为九旬老人保驾护航
作者:佚名 来源: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时间:2025-10-14
“不用家属分心陪护,住院这些天医生护士照顾得周到,现在排便顺畅了,心里也踏实了。”近日,90岁的张爷爷(化姓)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肛肠科治愈出院,面对医护人员的叮嘱,老人言语间满是感激。这位身患多种基础病的高龄老人,在无家属陪护的情况下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恢复平稳,这背后是肛肠科针对高龄患者打造的舒适化诊疗体系提供了全周期保障。
高龄遇“肛”愁多重风险藏隐患
张爷爷的“难言之隐”已困扰他整整十年。十年前,他首次出现便后肛内肿物脱出,偶带少量出血,因无明显疼痛便未重视。近一个月,肿物脱出愈发频繁,便后需用手还纳,连日常排便都变得费力——每3-4天才排便一次,大便干结成球,加上视力下降、夜尿频繁、眠差梦多,老人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更棘手的是,张爷爷的身体早已“不堪重负”: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主动脉关闭不全病史长达50年,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抗凝;10年前做过白内障手术,如今视力明显下降,长年服药改善微循环。高龄、多种基础病、长期服药,手术风险比普通患者高出数倍。仅停用阿司匹林的抗凝替代方案,就需要精准把控时间窗口,既避免术中出血风险,又防止血栓形成。
术前:多学科护航细节里藏温情
考虑到张爷爷独自住院,肛肠科团队第一时间启动“高龄患者专项照护预案”。术前,科室联合心血管科、麻醉科开展多学科会诊,反复讨论停用阿司匹林的时机与替代治疗方案,最终确定术前1周停药并密切监测凝血功能,筑牢安全防线。
医护团队将细节关怀融入日常。考虑到老人视力差,护士将口服药按剂量分好并标注服用时间,每次给药时都会逐一核对提醒;针对老人夜尿频繁、睡眠差问题,夜班护士特意调整巡视频率,既及时协助老人如厕,又避免频繁打扰影响休息;术前谈话时,医生用通俗语言讲解手术流程,耐心解答疑问,缓解老人的紧张情绪。“医生护士想得比我自己还细,没家人在身边也很安心。”张爷爷说。
术中:微创精准操作把创伤降到最低
肛肠科团队结合老人的身体状况,量身定制了“微创组合术式”——精细设置切口,精准选择术式,既解决了病症,又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术后疼痛,同时缩短了老人的愈合时间。整个手术全程采用精细化操作,避免过度牵拉组织,出血量不足5毫升,仅用30分钟便顺利完成。术中持续心电监护、低流量吸氧,麻醉团队精准调控麻醉深度,确保手术安全与术后快速苏醒兼顾,最大程度降低对老人心肺功能的影响。
术后:中医智慧发力破解排便难题
对高龄患者而言,术后排便问题是主要挑战。张爷爷术前就有严重便秘,加上术后伤口疼痛,很容易引发排便困难,甚至导致创面愈合延迟。
为此,肛肠科团队采用中医特色方案干预。术后第一天,除了常规的中药泡洗(既能清洁创面、缓解疼痛,又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中药穴位贴敷等,针对张爷爷,团队个性化拟方:以60g生白术健脾润肠,80g炒莱菔子降气通便,搭配玄参、生地黄滋阴润燥,太子参、茯苓补气健脾,炒槟榔、炒枳实理气导滞。“服药第二天就排便了,一点都不费力,伤口也没觉得疼。”张爷爷惊喜地说。
除了药物干预,护士每天会定时协助张爷爷调整体位,指导他进行温和的盆底肌放松训练,通过红光治疗辅助促进创面愈合。从伤口换药时的轻柔操作,到饮食上的粗细搭配建议,每一个细节医护团队都围绕“舒适恢复”展开。术后一周,张爷爷的创面愈合良好,排便规律顺畅,夜尿次数也明显减少,顺利达到出院标准。
舒适化体系为高龄患者健康兜底
张爷爷的顺利康复是科室高龄患者舒适化诊疗体系的一个缩影。肛肠科副主任李宇栋表示,针对高龄患者生理机能退化、基础病多、耐受度差的特点,科室构建了“术前精准评估+术中微创护航+术后中医干预+全程人文照护”的全周期体系:术前联合多学科排查风险,术中采用微创技术降低创伤,术后依托中药泡洗、中药汤剂、中药穴位贴敷、理疗等中医特色疗法解决恢复难题,同时为无陪护老人提供生活照护与心理疏导。
从术前的细致评估到术后的温情守护,北京中医医院肛肠科用专业与温度,为高龄患者筑起健康屏障。未来,科室将持续优化舒适化诊疗方案,让更多老年患者在中西医协同治疗中重获高质量生活。
原文链接:https://wjw.beijing.gov.cn/xwzx_20031/jcdt/202510/t20251014_422262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